你可以再靠近一點:本書內容導覽

研究是一個資料蒐集、分析與寫作的循環回饋過程。研究論文通常包含幾個部份:前言、文獻回顧、研究方法(論)、發現與討論、結論(與建議)、參考書目(或參考文獻)、附錄。

 

熱情、熱情、熱情:選擇研究主題

研究主題可以從觀察生活周遭、聽一堂課、閱讀論文、報紙,可能會發現自己個人經驗無法由理論解釋,或是對於特定的人、事、時、地、政策。
論文主題和所屬學科的關係。研究計畫是否可行,時間、經費、人力、資料的限制或是研究倫理的考量。研究題目還要考慮到自己人格特質。
研究主題的選擇會受到研究目的的影響:
  1. 個人目的:實現改變現狀、滿足特定好奇、學術生涯、未來工作機會 ...

  2. 實踐目的或是社會、政治目的:改變社會現況或是廣義的政治環境。
  3. 研究或學術目的:了解對社會現象產生見識。研究是否有理論與方法上的創新、是否可以填補某個研究領域的空缺。
    研究者有興趣的研究資料是否存在、有沒有管道可以獲得、能否通過田野守門人的關卡。

 

想像我,陷入愛河...:論文題目的擬定

論文題目要抓住整篇論文的精髓,不能過度推廣,也不能太過狹隘。題目性別的揭露。
有主標題的概念與副標題的田野範圍成為真正的題目,因此就不會有「以...為例」
  1. 鐘肇政小說鄉土情懷之研究:以《大壩》與《大圳》為例
  2. 鐘肇政小說《大壩》與《大圳》之鄉土情懷
  3. 情緒勞務策略與服務品質關係之研究
  4. 醫務人員情緒勞務策略與服務品質之關係

 

營造氣氛的前戲:前言

前言,整個研究的背景,它要引起讀者繼續閱讀的興趣。前言可以事研究者個人的生活經驗、學術理論的啟發,或是引人注目的社會事件。

 

在學術地圖中定位:為什麼要回顧文獻?

文獻可以幫助了解關於你有興趣的研究議題目前已經有多少既有研究,別人已經研究到怎樣的地步,避免重複別人已經作過的研究,或是站在別人的研究基礎上繼續研究。
可以學習文獻中的理論觀點與研究方法,或是從文獻找到新的題目。
Maxwell(1996)「概念脈絡」而不是「文獻回顧」:
  1. 只注意文獻何忽略其他的,或忽略研究者自己的經驗、推理思考或先前的研究。
  2. 常變成讀書(文獻)報告,而不是針對研究的理論與經驗研究回顧。應該進入到前人沒有坐到的整合性看法。
  3. 可能會誤導描述既有的研究與理論就好,概念脈絡也必須帶有點批判。之前的研究發問?是否有矛盾與漏洞,而對自己的研究如何能提出原創的貢獻。不要將既有的文獻視為權威。自己的研究的概念脈絡是自己建立的,而不是發現的。

 

建立「研究脈絡」

  1. 經驗知識:過去的研究觀認為你的背景與認同是研究的偏差,應該將之去除。
  2. 既有的理論與研究:提供你研究的正當性,幫助你決定研究方法和觀點、當作資料來源、幫助建立理論。利用文獻,而不是被文獻利用。
  3. 先驅研究:藉以瞭解行動者的意義。
  4. 思考實驗:利用理論和經驗來回答「如果」的問題,尋求邏輯推理的意函、探索與創造。


利用四種概念脈絡來源進行整合。

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找資料

文獻搜尋從何開始,決定於對於研究問題的界定是否清楚。如果是模糊的,可以從總回顧的文獻開始。
書籍後面的索引條目、版權頁的主題。可以利用滾雪球的方式從參考書目找到更多的相關文獻。
期刊論文
SCI、SSCI,中文資料庫用國家圖書館的期刊論文索引影像系統。
Scopus搜尋論文有比較多的相關資訊提供。
SSCI、Scopus都是商業公司的產品。
書籍
可以閱讀書評來判斷是否為自己所研究的領域。
學位論文
國外:PQDT
國內:全國碩博士論文
報紙
即時報紙標題索引,但只有標題可以預覽。
搜尋引擎
Google 學術論文搜尋

 

如何找到全文或紙本

蒐集書目與摘要之後,決定哪些文獻必須找出全文閱讀:
  1. 作者是否是此領域的權威、已經進行很多研究、其他人是否根據他的理論進行研究。
  2. 文獻發表的年代。
  3. 與自己研究領域的相關程度。
  4. 文獻品質,研究設計與方法是否嚴謹,資料來源一手或二手。
  5. 出版社與期刊名聲。
    影印參考資料時一定要記下所有資訊,起訖頁數、出處、出版年、作者、篇名、出版地、出版社、文章名、期刊名、卷、期、頁數。

 

詢問專家

有些研究會先在研討會上發表,尋求其他學者的建議再予以修正。研究生在詢問指導教授時自己也要準備功課,多少要進行文獻搜尋再給予指導教授了解自己的進度。

 

圖書館導覽

幫助自己釐清思考,如何在不同的資料之間來回移動,如何連結資料,如何從資訊中建立想法與理論。
在圖書館的書架中不斷移動,透過自身的經驗與看到的關鍵字,找到下一本參考資料。

 

如何閱讀書籍的版權頁

出版年與印刷年不一樣。ISBN國際標準書碼。

個人圖書館管理系統:Endnote
可以管理所蒐集到的文獻資訊。

 

文獻回顧,還是家具型錄

文獻的引用可能出現在三個地方:
  1. 前言:一段權威的引文來說明研究的重要性、迫切性
  2. 文獻回顧:綜合、分析並評論記有的研究。
  3. 研究發現與討論:說明研究如何擴展、修正或抵觸先前的研究與理論。

理論與背景資料不要過於冗長。
文獻回顧是對於特定研究領域的想法與整合、分析與評論。
Flowerdew(1997)提出 5C 原則:
  • 全面(comprehensive)
  • 精簡(concise)
  • 一致(coherent)
  • 累積(cumulative)
  • 批判(critical)

可以把相同觀點以及相互競爭的觀點分別討論,也可以敘述理論發展的歷程,按照主題分類,也可以分為理論、經驗、方法三個部份。

 

如何引用文獻

文獻回顧那一章常常看不到作者的聲音,應該說明自己在學術地圖上準備佔有的位置,指出距離他們有多遠,或是與其有何差異。
引用文獻時不應該全文照抄,可以在前後融入自己個人的寫作風采。
  • David(1996) 提到 ... 。
  • ... (David, 1996)。

原文照抄引用時要記得加入引號,即使有註明人名與年代。
  • p. 引文出自一頁。
  • pp. 引文出自兩頁以上。
  • 頁 xx 中文表示。
  • 英文人名 & 英文人名。
  • 中文人名、中文人名。
  • 正文中用 "與"、"和"
  • 兩篇文獻以上中間使用 ";" 區隔。
  • cf. 比較的意思
  • e.g. 例如的意思

英文論文只引用作者的姓氏,除非有兩個相同姓氏的作者,則使用全名;中文部份則全名。
引用文字超過 40 字必須獨立成一段。引文中若有底線、斜體字 ... 等其他不同字型時,需註明是原作者或是自己所加。原文中自己所加的文字可以使用 []。引文中有勘誤之處可以使用 [sic]、[誤] 表示知道其錯誤,而原文照抄。
最好不要在說明出處括號內出現好幾個作者,只需要用最早或是說得最清楚的那一位就好。如果他們的說法不一致,應該要獨立討論其差別。
閱讀二手資訊的原則:
  1. 能夠閱讀原典本身就閱讀原典。
  2. 將概念提出的貢獻歸給原創者。
  3. 要讓讀者清楚知道所閱讀的是哪一篇文章,讀者才有足夠的資料回溯到最原始的文章。

 

引述其他人的引述:

  1. 以所閱讀的文獻年份紀錄。而參考文獻只紀錄其文獻。

例如:有一位作者 A 看到 B 提到 C 的論點,
C says ..... (quoted in B, 1993, p. 138),最後參考文獻目錄只有 B 的紀錄,沒有 C 的紀錄。
作者必須給讀者兩個主要的訊息:
  1. 概念原創的提出者。
  2. 作者資料取得的來源。

在正文中引用翻譯文獻,最好使用其原名。

 

哪一種研究方法比較好?

  • 「多重方法(multi-method)」(Seidman,1998)
  • 研究方法本身不具有絕對優先性,只有知道研究發問之後,才能夠比較不同方法的適切程度。
  • 研究方法的考量,它是回答你的研究問題最好、最適合的方法。但方法的選擇也受到研究倫理、個人特質、資源、外在條件等限制。
  • 而研究過程的反省將有助於讀者對於資料內容與分析的判斷,也對今後其他研究者有所啟發。
  • 撰寫其研究過程:
    • 丁仁傑,1999;吳文煜,2003;林秀芬,2002;唐筱雯,1999;高瑜,2003;雷風恆,1995;
  • 深度訪談之受訪者數量越少,論文越難寫。
  • 分析背後所舉證的理由是否足夠,或是是否可以說服於人。

 

論文核心:發現與分析

  • 卡方檢定結果
  • 量化研究,通常缺乏理論基礎,使用視為理所當然的變項,然後進行兩兩相關統計分析。
  • 理論文獻、設計問卷、使用因子分析。
  • 紮根理論(grounded theory):Glaser、Strauss(1965)發表 Awareness of Dying。
    • 紮根理論不是理論,是一套研究策略。如何建立假說是屬於心理學或哲學的範疇,科學方法不處理這個部份。但 Glaser、Strauss 關心「發現的邏輯」(logic of discovery),經由蒐集資料、分析資料、理論抽樣(theoretical sampling)、撰寫筆記(memo writing)...等循環回饋過程來建立新理論的研究策略。直到核心概念出現,而新資料並無助於既有概念、範疇、關係之補足時,就達到理論飽和(theoretical saturation),研究就可以結束。
    • Strauss、Corbin(1990)專為大學生撰寫的入門書籍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
  • 論文用語的客觀、贅字。
    • 推薦:思果(1972) 翻譯研究。台北:大地。
  • 論文寫作風格
    • 民族誌寫作方式:寫實主義式、自白式、印象主義式、批判式、形式/制式(formal)、文學、共同敘說(jointly told)

 

論文寫作症候群:寫作心裡

  • Wolcott (2001)寫作永遠不嫌太早,寫作是一種自負(arrogant)的行為。
  • 在研究過程中,就不停地記筆記。最後在將各類的筆記分析,未來可以成為論文正文的基礎。
  • 論文卡住,通常不在於寫作,而是概念的上的問題,亦不知如何分析。
  • Wolcott(2001:p39) 用紙筆來思考(think on paper),而不是空想。Becker(1989:p56)所說的身體銘刻(physical embodiment)
  • 讓論文有新鮮感:嘗試在每一節刪除一段、每一段刪除一句、每一句中刪除一個字,讓文字更為精簡。

 

整本論文的意義:結論與建議

  • 結論不是把研究發現章節中的東西再重講一遍,而是將研究結果進一步理論化。跳高一層,你的研究整體的意義在哪裡,學術社群為什麼需要多一篇你的論文、把你的論文放置在相關研究領域的版圖裡。
  • 千萬不要把好話通通都在前面講完,使得後面有種虎頭蛇尾的感覺。所以越到後面,理論層次要越高,而且要更深刻讓別人看到你的洞見。
  • 論文的毛病:章節各自獨立,缺乏整體的連結。文獻回顧很多理論,可是寫完之後理論都消失不見。經驗研究結果和文獻看不出有什麼關聯。不是從自己的研究結果推導,而是抄自其他的文獻。

 

未來,一直來:未來研究方向

  • 未來研究方向應該建立在論文的研究基礎之上。
  • 可以紀錄本研究的發現,但無法經由此研究來回答。

 

連下線索到原典:關於參考書目

  • 參考文獻的用意在於當讀者對於作者所引用的文獻有興趣時,可以據以找到全文來閱讀,以瞭解此引文的脈絡。
  • APA 格式,MLA 格式。
  • 教授審稿時可以使用 1.5 行高,但最後定稿送至圖書館可以使用一般的行高就可以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uanstud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