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的謊言是玩笑,惡意的玩笑是謊言。

(1)我以為B在研究室,所以A要找B借錢時我跟他說B在研究室,然而A其實並不在研究室。

(2)A被黑道追殺,我讓A躲到樓上,跟他說如果黑道來我會跟他們說你從後門跑了,但A躲到樓上之後,越想越不對,如果黑道堅持要搜房子那他自己就變成甕中之鱉了,所以A從後門跑了。黑道來時我按照當時約定,跟黑道說A從後門跑了。

(3)我心情很不愉快,今天踩到狗屎又被老師罵,我剛到家A突然衝進來問我他的吉他跑哪裡去了,我就跟A說:在你頭上啦!

(1)B不再研究室,但我以為是,所以我沒有說謊。內容不實,但沒有惡意,所以不算說謊。

(2)我跟A約定,對黑道說謊,但事實上正好被我說對了。內容正確,出於善意,仍然說謊。

(3)我告訴A一個錯誤的事實,但我無意說謊,只是說氣話。內容錯誤,但不是說謊。

歸納上述案例,根據(1)說謊跟客觀事實無關,(2)出於善意且和客觀事實一致仍可能是說謊,(3)編造的錯誤訊息不一定是說謊。所以我們知道,一個人有沒有說謊,跟謊言本身的正確性和意圖無關,換言之,即便我們獲得夠多的資訊,也充分感受到對方的善意,仍可能沒辦法判斷對方有沒有說謊,我們仍可能被誤導。

如果從某一天開始,幼稚園老師告訴學童,你們父母親說的聖誕老人不是真有其人;父親告訴剛失去母親的女兒,她媽媽不會上天堂也不會活在你的心理;日本在課本上貼上南京大屠殺的照片,指責上一代曾經在過去姦殺了中國人,甚至逼良為娼;丈夫看到妻子花很多心力做出的蛋糕,直說真的很難吃又難看;總統候選人發表政見後都會補充說明,剛剛講的每一個政見都不一定會兌現大家要有心理準備;貪汙的總統站出來說我是國恥,我把每一個投我的選民都當傻瓜。

上面這個"不說謊"的世界,將會是這個樣子的:兒童從小就不會對於藝術和信仰崇敬,少了創意和幽默。子女對於死亡感到恐懼,少了寬恕和信仰。日本學生唾棄自己的祖先,認為自己是劣等民族,少了自尊和驕傲。妻子不會多花心力為丈夫付出心血,寧可買現成也不願被批評,少了溫暖和寬容。選民都不根據政見投票,少了公平和希望。選出貪汙總統的選民往後對民主灰心,少了民主和理想。

坦白不一定從寬。誠實不像雙刃劍,反而比較像定向感應式地雷。在不該誠實的時候誠實,反而國破家亡,把人類文明退到回原始人時代,使得藝術、民主、宗教、團結等普世價值逐一消亡。但可喜的是,人類不會讓這些無腦誠實的人有好下場,透過社會制約,誠實的人失去朋友,失去子女信任,失去選民,悲傷、孤獨、缺少社會資源、缺少旁人關懷,無腦誠實的人,將比其他大多數懂得適時說謊的人,更少能有繁衍下一代的機會,誠實的基因於是逐漸在世代交替中不復存在。

到了今日,說謊的基因已經深植在每個人類的本能中,每當我看到有人說說謊不好,即便是善意的謊言也不好,我就覺得十分可笑,很想問他你知道既然說謊不好,那你以後要不要說?會不會說?能保證七天之內一句謊話都不說嗎?如果沒辦法保證,請問你明知不好卻依然要做,你不會覺得很不合理,很沒有說服力嗎?研究顯示平均每人十句話裡面就有一句謊言,已婚夫妻間和女性友人間的比率更高。

不說謊有時很糟糕,但有時說謊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糕。撇開那些閉著眼睛說瞎話的泛泛之談,好好坐下來研究什麼時候要說謊,判斷別人是不是在說謊不是更有實際價值嗎?是的,我們不只的確該研究,而是我們已經天天、時時、刻刻都在研究了。對於成年人而言,我們已經習得透過他人的言語和非言語的表達,來判斷對方有沒有說謊,例如語調,眼神,臉部表情,手的動作,腳的姿勢,呼吸心跳快慢,轉移焦點與否,過度強調細節與否,以及是否有事實根據。而決定是否說謊,對大家來說總是個難題,因為謊言揭穿總伴隨著總總不幸。但對於詐騙集團來說謊言是商機,對宗教體系是佐證,對政治人物是勝選必要的手段。

我們討厭別人說謊,但我們不阻止謊言從口出。同理心幫我們合理化了這個矛盾。因為我們有時真的不得不說謊,站在別人的角度想,有時他也不得不說謊。我有我的苦衷,他也會有他的苦衷。我們都有我們說謊的苦衷!

因此將說謊貼上錯誤的標籤,汙名化說謊,就是對說謊說謊,因為真正錯誤的不是說謊,而是說謊背後,讓人想要說謊真正動機---自私。例如圖利個人並危害團體利益,圖利特定族群並危害其他族群,也就是滿足少部分人而去危害到大部分人的想法。

為什麼全世界有這麼多人不反對美國出兵伊拉克和阿富汗?因為不反對的人,認為恐怖分子和獨裁者會危害到大部分人,驅使他們忘記戰爭在人類歷史上烙下的傷痕。為什麼希臘總理宣布公投全球起而抨擊?因為將可能導致歐元區崩盤,人們對於公投這項民主活動的觀感頓時轉變。壞的事情可以合理化,好的事情也可以汙名化。欺瞞可以說成要保護其他人,堅持做對的事也會造成強大的傷害。

說謊本身沒有對錯,只有說謊的動機的好壞。

我們有時總會思考這個問題:什麼時候該說謊?先看看下面這個小故事。

一個窮得只買得起一個便當的媽媽把唯一的飯給孩子吃,自己明明餓昏了,卻還是對孩子說:「你吃吧!媽媽不餓!」這是謊言,媽媽卻說得心安理得。這種謊,令人感動。說好的謊言時,呼吸順暢,心情平靜,有時還會有暖暖的、溫馨的感覺。說不好的謊時,時時擔心被揭發,一點風吹草動就被嚇得心驚膽戰、冷汗直流。你的心,會告訴你該不該說這個謊。

當謊話揭穿時,受騙的人第一個想到的問題就是:他對我好,為什麼卻要騙我?

「印度之旅」片中的蓋博教授曾說道:「除非對方有意聽你說話,否則你無法告訴任何人任何事。」這句話說明了一切。從朋友、同事、情人、夫妻到兄弟姊妹、長官下屬、父母子女,仔細想想,我們在為了引起他們的注意這件事情上,說了多少違心的話語,只為了能夠和他們她起溝通的橋樑,以至於才有更多的機會一起分享生命的苦與樂。他騙你,是因為他希望獲得更多與你交流的機會。

那能不能不說謊,就達到善意謊言的目的呢?

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多看、多聽、多探詢,將原先的主觀判斷句,轉為問句,了解對方當下的心情,體會對方的恐懼、壓力、快樂和夢想,瞭解他對於事物的感受是根據什麼。當根據他心中的想法所說出的「謊言」時,我們可以將這種「根據事實的謊言」,視為「真心闡述對方的想法」,是重視、肯定一個人的具體表現。比方說丈夫覺得蛋糕又醜又難吃,但透過詢問妻子「你花了多少時間才做好?」、「材料是到哪裡買的?」等問題,來切身感受努力做蛋糕的心情,嘴巴吃到的和眼睛看到的,一定不僅止於當初的第一印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uanstudi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